用药五大误区,“是药三分毒”你中了几个? 9月是全国安全用药月。近日,市食品药品监督局组织锡城知名执业药师开展合理用药现场咨询活动,为老百姓用药进行答疑解难。记者在现场了解到,不少市民对于吃药都是凭感觉,甚至“蒙查查”。其中滥用抗生素、迷恋中药、同服多种药、时间错位、偏爱打点滴都是“人气超高”的误区,还有市民因此伤了身。
[误区1]消炎药=抗生素 专家提醒:不要自己乱用抗生素 在多数百姓眼中,抗生素等同于消炎药,很多人一感冒、发烧,就喜欢用抗生素。家住崇安区的曹先生说抗生素是家中的常备药,自己有“上火”喉咙痛等不适就吃几颗抗生素,见效很快,有的时候过敏也吃上几颗。 对此,江苏省百佳执业药师秦莺表示,严格来说,病毒性感冒是有自限性的,一般7天可以自愈,药物只是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抗生素药品仅适用于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病症,对由病毒引起的感冒、发烧、上呼吸道感染等症状是无效的。相反,长期使用抗生素有害无益,还会引起细菌耐药。秦莺强调,只有在继发感染时才有必要使用抗生素。另外,每种抗生素都有抗菌谱,感染部位不同要选择不同的抗感染药物。医生有时需要通过药敏试验来判断使用某种抗生素,因此,抗生素的使用是很专业很复杂的,普通百姓不要自己乱用。
[误区2]中成药没有副作用 专家提醒:中药也是有毒副作用的 采访中,不少市民都表示平时买药偏向于中成药,总觉得没什么副作用,使用起来很放心。特别是某些药品厂商在宣传“某某药是纯中药制剂,不会对人体产生有害反应”。秦莺表示,中药在中国使用了几千年,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安全的。但“是药三分毒”,中药也是有毒副作用的。不少中药或中成药在药品的说明书中关于不良反应的标注是“尚不明确”,这并不代表没有不良反应,而是跟研究得不够深入不够透彻有一定关系。 “有些人视六味地黄丸为‘补肾秘方’,长期服用却感觉越补越虚。其实,六味地黄丸不能盲目吃,因为它有着非常明确的适应症,需要根据不同体质进行调整和搭配才能获得最好效果。”同样,黄连上清丸也要对症用药,该药可用于上焦风热所致的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咽喉红肿等,但是脾胃虚寒的病人禁用。还有一部分复方中成药含有西药成分,特别是一些有降压或降糖辅助作用的中成药,如果误以为没副作用盲目滥用,长期服用会影响血压、血糖,后果堪忧。
[误区3]同一时间多种药一起吃 专家提醒:须在医生指导下按时间服用 年届六旬的张阿姨特意带来了自己平时吃的药向药师咨询。张阿姨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等多种疾病,每天需要服用十多种药。为了服用方便,她每次把需要服用的药物在饭后一起服下,长时间下来感觉药效似乎不如以前,也不知道哪些药物可以同时服用。 “这种现象在老年患者中普遍存在,老年患者往往是同时身患多种疾病,就会同一时间段多种药物同时服用。”秦莺解释,各种药物之间有的是相互增加疗效,有的则会相互降低疗效,有的是相互增加毒副反应或是降低毒副反应。前段时间,有市民热气逼进后,喝了两支藿香正气水头疼脑热,又服下两粒头孢,结果面色潮红血压下降,被医生诊断为药物中毒症状。也就是两种药物混用导致了不良反应,这种情况重者或休克危及生命。秦莺还指出,像感冒药、退烧药、止痛药同时服用容易造成肝衰竭。如果刚做好手术的病人同时服用阿司匹林和银杏叶类药物可能引发出血。因此,多种药物放在一起必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按规定时间服用。
[误区4]“一天三次”跟着三顿饭走 专家提醒:一天三次应每隔8小时一次 市民在服药中,医生交代的“一天吃3次”再熟悉不过了。但真正可以规范做到的人却寥寥无几。其实一天服药几次,多长时间服一次是根据24小时内血液中药物浓度的变化规律制定出来的。如果服药为“一天3次”,应每隔8小时一次,一般安排在早上7点、下午2-3点、晚上10点服药。对于饭前、饭后服药也有讲究。很多人简单地把“饭前”理解为“吃正餐以前”,而零食、水果等都不算。其实,但凡肚子里有了食物就算是“饭后”,饭前服用是由于食物会影响药物吸收。 对于“饭后服”,很多人认为就是吃完饭后马上用药。实际上,“饭后用药”是指吃完饭后约半小时再吃药。这是因为饭后马上吃药,药物会和食物混在一起运到小肠内,就无法在胃部吸收发挥作用了。而饭后半小时再吃药,此时食物的消化已基本结束,胃酸量也相对较少,药物中的成分能被顺利吸收。 [误区5]打点滴病好得快 专家提醒:一般的疾病不需要输液 “感冒发烧要想好得快一定要打点滴,”不少市民认为输液比吃药更有效,患者主动要求医生给予输液治疗的现象屡见不鲜。还有人认为,一旦打了点滴,下一次生病不打点滴就好不了。秦莺说,输液比吃药更有效,这是大家认识上的误区。这与病人求愈心切、缺乏治疗常识有很大的关系。“实际上,一般的病人、一般的疾病是不需要输液的。同时,疾病本身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另外,临床上会有一些病人,在入院的头两天,医生还没有明确诊断时,没有过多给予药物治疗,而是进行辅助检查。此时病人往往会不安,甚至觉得医生不重视自行出院。” 还有的病人觉得挂了点滴后会形成“点滴依赖”,之后使用口服用药就失效了,这也是错误的认识。药品是否有效,关键是对症,跟给药途径无关。“其实,很多时候疾病不单是靠挂瓶、吃药来解决问题的。”秦莺指出,如临床上对于慢病的管理,就不仅仅是用药,同时还要对病人健康生活方式进行指导。事实也证明,后者对于疾病的治疗是非常有益的。 |